
生活就在此時此刻,就在當下
“生活在別處”是一種虛妄的追尋。“別處”的生活永遠值得我們去追尋,然而,它卻是不真實的。“別處”僅僅是用來調劑“此處”的,真正的生活不在“別處”,而在“此處”。生活就在此處,就在眼前,就在此刻,就在我們手裏。慢慢走,瀏覽一路的景色,不為別的,隻為“生活在此處”。當你有選擇的時候,不是選擇正確的,而是選擇不讓你懊悔的。昨天已經成為曆史,翻過了就無須再遺憾;明天尚未到來,盡管它充滿著無限的可能,畢竟依然個未知數。已往如何痛苦,未來如何美妙,都不是最主要的。珍惜屬於你的每一個明天,用心地過好每時每刻,因為生活在此處,在此刻,在當下。
19世紀,法國天才詩人蘭波創造了“生活在別處”這句話;20世紀,捷克小說家米蘭·昆德拉把這句話弄得世人皆知了。
“生活在別處”是一種虛妄的追尋。“別處”的生活永遠值得我們去追尋,然而,它卻是不真實的。每個人都向往著“別處”的生活,其實,“別處”僅僅是用來調劑“此處”的,真正的生活不在“別處”,而在“此處”。
有位帝王窮盡畢生精力,終於稱霸世界,但他也老邁於病床了。兩個孫子在床前嬉戲,其中一個問:“爺爺,您現在最想做什麽?”
帝王望著窗外一望無際的版圖,悠悠地說:“讓我帶你們倆在夕陽西下的海邊,散步五分鍾,這輩子我就滿足了。”
帝王在人生遲暮時終於曉暢了“生活在此處”,遺憾的是,他曉暢得太晚了。誰能在當下的生活中滿足,並享受其豐盈的蘊意,誰就是有福之人。無論“生活”在什麽地方,追尋和安享都隻是一種方式,最主要的是生活本身。
對我們每個人來說,自己的“此處”便是他人的“別處”,是他人憧憬和向往的地方;在他人眼裏,你的“此處”很美,但你卻渾然不覺,或根本不懂得去珍惜。
這是因為我們總習慣以自己的想象去描述別人的生活,但當“別處”成為“此處”時,逐步就會失去當初的感覺,繼而厭倦,又想尋找新的“別處”,永無止境,永不滿足。其實,生活就在此處,就在眼前,就在此刻,就在我們手裏。慢慢走,瀏覽一路的景色,不為別的,隻為“生活在此處”。
花開不是為了花落,而是為了開得更加燦爛。人生是一個曆程,而絕不隻是一個終局。如果然的讓你一會兒就得到你想要的那個終局,而讓整個曆程不複存在,你會願意嗎?
我們總是理想著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,這本身也許並沒有錯,但如果過於執著於未來,而為現實苦惱,那就違背了自己的生活,我們的一生就注定隻能在埋怨、牢騷和不如意中度過。
明天將要發生的一切,我們誰也無法改變,所謂遠慮大多數時候是在杞人憂天,於事無補。你現在就生活在此處,而不是遙遠的“別處”;你就生活在此時此刻,而不是未來的任何一個時候。
印度有位聞名的哲學家,迷倒了不少女人。一天,一位年輕的女子敲門說:“讓我做你的妻子吧!錯過我,你就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!”
雖然哲學家很喜歡她,但他仍回答道:“讓我考慮考慮!”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,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利益與弊端辨別羅列出來,才發現優劣均等,真不知該如何抉擇。他陷入了長期的苦惱中。最終,他終於得出一個結論:人在麵臨抉擇而無法取舍時,應選擇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。
於是,他來到那個女子家裏,對她父親(father)說:“你的閨女(daughter)呢?請你通知她,我考慮清楚了,我決定娶她為妻!”
女子的父親冷冷地回答道:“你來晚了10年,我閨女現在已是3個孩子的媽了!”兩年後,哲學家抑鬱成疾。
臨死前,他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,隻留下了一段對人生的注解: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,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“不猶豫”,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“不懊悔”。
人生是一道多項選擇題,有無數個選項,就如同站在一個網狀的路口,選擇這條道依然那條道,向左依然向右,每一種選擇都對應一種結果,你做出了什麽樣的選擇就得麵對什麽樣的結果。人生的考卷上嚴禁使用塗改液,也不許可使用橡皮擦。當你有選擇的時候,不是選擇正確的,而是選擇不讓你懊悔的。
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,不熟悉的地方有陷阱;熟悉的人隻看到瑕玷,不熟悉的人全是優點。我們總是理想著天邊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園,而不去瀏覽明天就開在我們窗口的玫瑰。我們都中了蘭波和米蘭·昆德拉“生活在別處”的毒。
人這一生就如同跟睡覺(sleep)一樣,“眼睛一閉一睜,一天就已往了;眼睛一閉不睜,一輩子就已往了。”人生不過3萬天,不要再在“生活在別處”的虛妄裏浪費時光了。不要老惦念明天的事,也不要總懊悔昨天的事,而要把精力聚集在明天要幹什麽上。
昨天已經成為曆史,翻過了就無須再遺憾;明天尚未到來,盡管它充滿著無限的可能,畢竟依然個未知數。已往如何痛苦,未來如何美妙,都不是最主要的。珍惜屬於你的每一個明天,用心地過好每時每刻,因為生活在此處,在此刻,在當下。
(责任编辑:體育)